English

大熊猫神秘的社会结构

1999-04-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漫长的路——1980—1997在大熊猫中间》一书介绍了一个科学家历经17年的野外科学考察,揭示了国宝——濒危珍稀动物大熊猫奇特的生活方式和神秘的社会结构,探讨了保护大熊猫的生态问题……该书作者潘文石。下文是书中的节选。

大熊猫最基本的社群结构就是其社会小组,或称其为“大家庭”。大熊猫大家庭的核心是由亲缘关系密切的几只成年雄性大熊猫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的密切程度很可能就是同胞或同母异父的半同胞,至少也是堂表兄弟的关系。它们共同占据一片相对固定的领土,代代相传。每个大熊猫大家庭具有9只至28只,平均为19只。雄性大熊猫在它们的世袭领地中拥有的财产不是食物——因为竹子有得是,是它们取之不尽的;它们的唯一财产就是雌体,以保证其DNA生存与复制的连续性。

“大家庭”中的成年雌性大熊猫是从远处“嫁”来的,它们在“大家庭”的领土上各占据一小片属于自己的领域,在这小片领域里,它们生儿育女;在幼仔还弱小的时候,大约在半岁以前,育幼的雌性大熊猫不允许其他的雌性个体进入它的领地;它们也会凶猛地驱赶其他入侵的食肉兽。公冶亲眼看见过丹丹赶走过一只靠近它的洞穴的猎狗和一只黑熊。一只性成熟的雌性大熊猫每隔2年至3年便生下1只幼仔。哺乳期达10个月至12个月之久;幼仔开始吃竹子之后,还跟在妈妈的身边至1岁半或2岁半。幼仔一旦离开母亲,母亲便很快排卵和接受交配,在食物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受精卵才着床进入名副其实的怀孕期。

雌性大熊猫携带自己的幼仔在竹林中游荡觅食时,允许其他离开妈妈的幼仔接近,并允许自己的幼仔同其玩耍;没有看到过两只雌性大熊猫在一起玩耍,但是可以发现雌性大熊猫与亲缘关系距离远的雄体玩耍,即使它还带着幼仔或处于非发情期。

年轻的雌性大熊猫一旦到了青春期,则毫无例外地向远处扩散,去寻找新的“大家庭”。它们只身孤影,四处流浪,在一年之内没有固定的住处,直到找到一个适宜的“大家庭”并被接纳为止。有时,当某一只年轻的雌性大熊猫找不到新的家庭,又重返原来的母原家庭时,则常常因为在外流浪时身体疲惫或受伤,变得体弱多病,也可能在回来后不久就病死。

在茂密的竹林里,每只大熊猫都利用大树或突出的岩石标记自己的气味,以便把大家庭维系在一起。年轻的雄性大熊猫在4岁半达到性成熟,但是在大家庭中还得不到交配的权力。成年雄性大熊猫存在等级,等级的高低从表面上看似乎以力量为基础,可是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每只雄性大熊猫都知道其他雄体的战斗力。因此,平常的生活一般都是和和平平的,就是在发情期也还能维持一种紧张的和平关系。在一只发情的雌性大熊猫周围,常常聚集着4至5只成年雄性大熊猫,它们常常发出可怕的叫声,但彼此却很少造成致命的伤害。只有当两只势均力敌的年轻公兽为争夺交配权时,才会发生真的厮打。一旦两只旗鼓相当的雄体为争偶打起来的时候,则是毫不留情地相互咬啮,经常把脸面和鼻子抓破。公冶曾经记录过一只年轻的雄性大熊猫的下颌被对方咬掉了一半,险些丧命。

熊猫“大家庭”的交配制度常常表现为雄性的主动,甚至表现出暴力,使许多雌性大熊猫后颈上的皮毛被咬破。由于存在等级制度,使力量最强的雄体最可能靠近发情的雌体,因此关于它们的交配制度给人一种“一雄多雌”的印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